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,难免会做错事或者有一些让你抓狂的行为。人无完人,即便是成年人,也不能保证自己做的都是对的。但是有时候家长们虽然不是不能够理解,但是对于孩子的屡教不改会非常的头疼,有的问题说了多少遍的事情孩子还是记不住应该怎么做,还是会犯错。生活中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小问题,小错误。
小孩子因为处于这个成长发育阶段,不仅仅是理解和接受能力还没有成熟,行为和心理还有一定的特点,其实很多家长的这个困惑,错误不仅仅在于孩子的行为,家长自身也有一定的原因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。
一、习惯出口就加以指责
我们大多数家长,在发现孩子做错事时的反应都是立即出口指责。“你怎么这么不小心?”“你怎么总是这样丢三落四”,这样说个不停。事实上,这是非常不利于帮助孩子改正缺点,纠正错误习惯的。家长这样在孩子的错误上反复强调,来强化他对错误的印象,不仅没有给予正确的指正,反而让孩子对错误更加印象深刻,毫无意义。不仅没有解决问题,还把自己气得不轻。
二、大吼大叫
有些家长脾气比较暴躁,缺乏耐心。有时候孩子犯了错,控制不住地对孩子大吼大叫发脾气,而孩子却不知所云,甚至会吓得直哭,过段时间还是“不长记性”。
家长们对此也是非常的无力。
其实面对孩子的错误,这种大吼大叫,最多算是家长们自己情绪的宣泄,对孩子根本起不到教育作用。只会增加他们的恐惧感,也不会懂得自己错在哪里,甚至也不知道你为什么大吼大叫,没有任何意义。反而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,觉得家长发脾气的样子很可怕。
三、反复强调孩子的错误
还有一些家长习惯用语言来反复强调孩子的错误行为,时常在孩子没有做错的时候提起。这种语言只会增加孩子的自责感和心理压力,觉得自己做的不好,强化错误行为的概念,而对于正确的应该怎么做还是没有概念,反而更加容易再次犯错。
所以说,孩子会反复得犯一个错误,有时候并不是单纯的因为家长以为得不用心,太笨。而是与家长的行为影响有很大的关系。因此,家长们也要调整自己,来帮助孩子纠正错误。有一些小技巧可以和大家分享。
一、控制自己的情绪
孩子成长过程中犯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,可以说犯错才是成长的开始。因为有了对于这次错误的纠正,才能够改正和进步。所以家长们对此要有一定的认知和心理准备。并且要对自己的情绪有一定的控制能力,首先自己不要先动气,而是要从心理转变对孩子做错事这个问题的看法和心态。来思考孩子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,在合适的时间和空间,来和孩子沟通他们的真实想法,分析解决问题,进而帮助孩子改正他们的缺点和错误,这样才是有意义的行为。
二、有意识地忽视孩子的错误
为了降低孩子对于错误的印象,我们家长在孩子犯错时可以有意识地加以忽视,故意装作没有发现他们的错误,让这个过程自然过去。不要去强化他们哪些行为是错误的。这是一个科学的小技巧。这会给孩子机会在下一次再做的时候就有可能做对。而紧接着,家长要做的是在孩子做的正确的时候,及时地加以鼓励和表扬,可以是多次的表扬,一方面来肯定孩子的正确行为,加以鼓励,另一方面强化他的大脑意识,把正确的行为记得更加清楚。
三、多与孩子沟通
沟通是心灵的桥梁。家长在教育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时,也要多听听孩子的想法,让孩子多说话。孩子虽然年龄小,但是也有他们的想法和思维,家长们不要主观臆断,而是要选择恰当的时机,问询孩子为什么这么做,来了解孩子之所以犯错的原因,并且在耐心倾听之后,找到错误的根源,告诉孩子怎样做才是对的,为什么这样做是对的。让孩子理解之后再加深记忆,这样更有效率,效果也更好。
当然,沟通也要讲究场合,顾及孩子的自尊心,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盲目地批评教育孩子,有时候一个目光眼神足以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。可以选择回到家中,两人独处时和孩子沟通,这样孩子更愿意说出真实的想法,也会更加拉近家长和孩子的距离。
我们常说“世界上没有不听话的孩子,只有不懂得如何教育的家长”,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家长们要首先把自己的心态和情绪管理好,也要掌握科学的方法。
要抱以宽容的态度,明确做错事不要紧,重要的是能够及时的纠正孩子的错误,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哪里做错了,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和鼓励,避免再次犯同样的错误。
同时,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良好的习惯,有正确的认知。即便是批评孩子,也要讲究方法和技巧,用孩子更愿意接受的语言来和孩子沟通,比如“妈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,但是你这样做,妈妈会感到很伤心,以后不要这样了”等这样较为温和的语句来批评。而且家长们也要避免总是习惯用命令式的口吻来压制孩子。在孩子犯错后,可以让孩子先冷静一下,反思错在哪里,在孩子情绪较为稳定之后,再和他们讲道理效果会更好。
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错误,犯错改正的过程正是改正进步的过程。家长在生活中对孩子的教育要注重结合科学知识和方法,更要充满耐心,给予孩子们正确的引导和帮助。教育孩子是家长们一生的必修课,也希望每一位家长,可以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要多多学习,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,和孩子共同进步。